多宝体育中国花文化研究综述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3-06 23:40:50    浏览:

[返回]

  开云体育中国花文化研究综述 中国园林 ① 1994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庆祝中国花卉协会成立10周年暨海峡两岸花卉发展交流研讨会”闭幕式上,笔者代表与会的全体代表向海内外热心于中国花文化的各界人士 发出了《关于成立中国花文化研究会的倡议书》(刊发于当月的《中国花卉报》),并于1995年8月获民政部批准正式设立。遵照民政部意见,协会名称改定为“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 业委员会”。本会是全国花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自己的民间学术团体,为中国花卉协会下属的一个专业分会,服从中国花协领导。其宗旨是:团结全国有志于花文化事业的各界人 士,研...

  中国园林 ① 1994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庆祝中国花卉协会成立10周年暨海峡两岸花卉发展交流研讨会”闭幕式上,笔者代表与会的全体代表向海内外热心于中国花文化的各界人士 发出了《关于成立中国花文化研究会的倡议书》(刊发于当月的《中国花卉报》),并于1995年8月获民政部批准正式设立。遵照民政部

  ,协会名称改定为“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 业委员会”。本会是全国花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自己的民间学术团体,为中国花卉协会下属的一个专业分会,服从中国花协领导。其宗旨是:团结全国有志于花文化事业的各界人 士,研究、整理、发掘中国灿烂的花文化资源,探索花卉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花卉业的发展、弘杨中华文化、建设两个文明作贡献。 摘 要:对我国近20年来花卉文化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我国的花文化研究多数集中在总论性的研究方面,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 的花卉文化研究体系;对于花卉文化的分论性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名花的研究上,尤其以对梅花、兰花、菊花、荷花、牡丹、 山茶、海棠等研究居多。在花卉的应用研究方面,以花卉食用和花卉观赏为代表,并随之形成花卉食用文化与花卉观赏文化。对于花卉 食用的研究多以少数民族的食花习俗作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食用花卉的开发利用操作。花卉与旅游的结合多以举办花卉节庆或会展 的形式来吸引旅游者,达到促进当地旅游收入增加、提高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是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中国目前花卉 文化研究存在的一些问

  ,提出了发展对策;并建议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设立中国花文化研究基金和花文化奖,以提高人们对我国花文 化的认识,直接培育和弘扬中国花文化,以期不断得以振兴。 关 键 词:风景园林;花卉文化;食花文化;花卉观赏;中国 文章编号:1000-6664(2008)06-0079-0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7-08-24;修回日期:2008-01-08 Abstract:Anoverallreviewofthedevelopmentofdomesticflowercultureresearchinthepast20yearsisgiveninthispaper. ThestudyofflowercultureinChinamostlyconcentratesongeneralandoverallresearchandelementarilyformsafairly systematicflowercultureresearchsystem.Howeverthereislittleresearchfocusingonthebranchesoftheflowerculture,which mainlylaysgreatimportanceontraditionalChineseflowers,especiallymeiflower,orchid,chrysanthemum,lotus,treepeony, camellia,Begonia,etc.Theediblepurposeandtourism offlowerareregardedasrepresentativesintheappliedresearchand consequentlyshapeupintoanthophagycultureandflowertourism culture.Theresearchesaboutflowereatingalwaystake anthophagycustom ofethnicgroupsasanobjectandpaylittleattentionto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Andtheconnection offlowerwithtourism oftenattractstouristsbyholdingflowerfestivalsandexhibitions,whichareanimportantpartofflower industry,toincreaselocaltourism incomeandpromotepopularityandgoodfame.Thedevelopmentalmeasuresareputforward accordingtosomeproblemsofrecentstudyaboutflowercultureanditissuggestedtosetupspecialresearchinstitute, establishresearchfoundationandrewardsofflowercultureinordertoenhancepeoplesunderstandingaboutChineseflower culture,directlycultivateanddevelopChineseflowercultureandexpectittoberevitalizedconstantly.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flowerculture;anthophagyculture;flowertourism;China 中国花文化研究综述 ASummaryoftheStudiesonChineseFlowerCulture 周武忠 ZHOUWu-zhong 中国花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自成体系。有关中 国花文化的研究,不仅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可,也早就引 起国内专家的关注。如我国花卉园艺界的前辈汪菊渊和 陈俊愉2位院士以及程绪珂、王其超、向其柏、刘玉莲、吴 应祥、李鸿渐等著名教授,不仅一直关心和指导我国的花 文化研究工作,还是我国传统名花历史和文化研究的权 威。王莲英、苏雪痕、蔡仲娟等教授在花文化特别是用花 文化上建树颇深。专著《中国花卉文化》[1]和《中国花文化 辞典》[2]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国花文化的 开始。 我国有组织地开展花文化研究应是以中国花卉协会 花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①。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是:团结花卉界和与花卉有关的各界人士,发掘、研究中 国灿烂的花文化资源,提出研究目标和重点攻关项目,组 织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分工与合作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 色的花文化体系多宝体育。并根据本专业委员会的情况,设立了花 LA A rt 园 林 艺 术 79 中国园林 卉文学、花卉艺术、花卉应用、花卉历史、药用花卉、食用 花卉 6个学组。创刊了《中国花文化通讯》;配合《花卉工 作通讯》编辑部,在该刊上增设“中国花文化”专栏;配合 总会开展“中国生日花”的评选工作;2次派遣人员出席国 际园艺学大会,宣传中国的花卉文化。然而,由于协会成 立后一直面临全国性的社团整顿等原因,本会组织机构 尚未健全,事实上,一直未能起到引领我国花文化研究的 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在近 20年中,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 道争取到了花文化研究课题,在高校开设了研究型课程, 部分高校还把花文化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

  的 选题;花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在不同 领域内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总论性研究、 分论性研究、花卉食用文化研究和花卉旅游研究等方面 进行综述。 1 中国花文化总论性研究 早在 1987年,笔者就对花卉与文学的关系、花卉的 审美特征和欣赏规律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3],并运用 全息生物学的理论,研究花卉审美的内在联系,认为作为 欣赏对象的花卉是一种具有生命的自然之物[4],因而,花 卉欣赏是一项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除了受审美主体的 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情绪条件等影响之外,还受自然条 件和天时景象的影响[5]。此后,笔者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 花文化的框架体系,于 1992年出版了《中国花卉文化》专 著,汪菊渊院士称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花文化专著[6],并被 列入 《中国 20世纪初期至 90年代观赏园艺纪事》的 1992年首条条目[7]。 在学术界,人们对于花文化的研究似乎是从对插花艺 术的关注开始的。插花艺术作为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8—9], 在花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黎佩霞探讨了插花艺术 的起源,认为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10]。朱利民认 为,花道作为一门古老的花卉装饰造型艺术,它的成熟阶 段可上溯到唐代。他从唐代绘画中找到了依据,并认为, 由此而形成了花文化[11]。 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中国花文化的特征进行了研 究。王瑛珞对我国养花、种花、赏花、诵花的历史沿革和名 花的形成以及我国花文化的特色做了研究,认为我国花 文化与整体文化相融发展,具有厚重的审美价值、饱含高 度的道德内涵,是文人文化的独特表现[12]。王瑛珞还选取 了花与诗及酒的关系这一独特视角,探讨花文化的某些 特征,展现了我国花文化的独特景观和总体面貌[13]。陈秀 中探讨了中华民族传统赏花趣味中的 4种突出的花文化 现象,并介绍了陈俊愉院士对弘扬中华花文化的深刻见 解[14]。笔者在概述中国花卉文化简史的基础上,以花卉食 品、香花疗法、花卉文学、花卉画为例,从物质和精神 2个 方面论述了中国花卉文化的不同形态。并且认为,花文化 的深层实质仍是以人为中心的;具有闲情文化多宝体育、多功能 性、泛人文观 3个基本特点[15]。 目前,对于花文化的起源与形成进行的深入系统性 研究还不多见。笔者认为,中国花文化始自中国文化首次 繁荣的春秋战国时代[15]。这方面研究比较突出的是张启 翔,他对中国花卉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做过较为深入的研 究,他从早期人类生理、心理及应用 3个方面探讨了花卉 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 进行了

  和论述。他认为人类花文化最初形成是与花 卉对于人类的“形式快感”、内模仿与移情作用及花卉应 用分不开的。他还认为花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一部分,花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本身与形成文化的自然 因子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花文化的符号正是中国人在对 花卉各种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认识的基础上, 将花卉的各种自然属性与人的品格、人的情操来进行类 比,逐步形成花卉自然属性与人性的种种关联,进而形成 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花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 民族性[16—17]。这是目前国内对于花文化的起源与形成的 比较全面深入的系统阐释。 张鸿翎在其文章中探讨了中国花文化中体现的植物 自然属性及其发端的人文内涵,认为花在中国诗词中往 往是人格化的具象,是寄托理想、情趣、追求的载体,其表 现出的主观感受并非毫无根源,而是建立在花卉的形、色、 香等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18]。黄春的文章通过白居易诗词 中有关花意象的运用进行剖析,从白居易诗词的“花”中不 仅可以解读诗人的思想、心绪、际遇,亦可以管窥唐代社会 及人情世故等历史层面[19]。白诗词中的花意象灵韵独具,似 能解语,无法述说穷尽。这也是花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重 要体现。正像中国古代诗人骚客对花情有独钟一样,画家 也常常与花神携手同游,用画笔对花独语。花入画,画如 花,中国悠远的花文化在画中独出一枝[20]。王抗生从花卉 植物的品格、传统花卉题材、历代植物纹样装饰风格、中国 植物纹样的装饰思想与结构范式等方面入手,研究了中国 工艺美术中的花卉植物纹样,认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花卉 图案,有着不同于外国植物画的特殊的民族风格[21]。 有的学者还对中外花卉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吴涤 新认为,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与其他文化之间曾发生过的 广泛交融,无不与花卉园艺密切相关[22]。姚文清通过对《唐 诗鉴赏辞典》和《古今和歌集》里出现频率很高的 2种 花———桃花与樱花以及历代对桃花与樱花的吟诵、日本的 樱花艺术、中日两国人民色彩观的差异等方面的论述,从 花文化的角度,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源远流长[23]。 笔者对中西方园林花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植物 80 中国园林 的语言和象征意义作了比较研究[24]。叶卫国认为了解中西 方花卉文化的异同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并 探讨了中西方花卉文化的异同。他认为,中西方花卉审美 观念与中西方民族的文化结构、审美心理的积淀有着密切 的联系,它浓缩并物化了中西方的文化心态及审美情趣, 从中可以看到中西方民族观察事物、认识外部世界的不同 视角,并透视出中西方思想哲学、文艺美学的异同[25—26]。 另外,王建刚、于英川对上海花卉消费现状进行了调 查和分析[27]。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及 SPSS社会统计软件 对南京市民用花习惯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研究了南京 居民的花卉消费现状,从生活水平、文化素养、传统习惯、 消费观念、赏花要素选择等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民花卉消 费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南京花卉业、提高市民生活 质量的对策[28]。 2 中国花文化分论性研究 中国花卉在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 合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中国花卉文学、中国花卉画、中 国花卉工艺品、中国花卉食品、中国插花艺术、中国花卉 疗法等一系列可以相对独立的文化门类。 梅花是中国民间服饰图案中常见的花形,它以曲如游 龙的线条、坚贞不屈的品格而被人们所喜爱,同时还被赋 予了寓意吉祥、品质高洁和个性独立的隐喻象征意义[29]。 陈爱平对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梅花所具有的内涵进行了 探讨[30]。林长华认为,梅花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文 化,并对中国台湾的梅花习性进行了研究[31]。程杰通过对 大庾岭的名称来源的探讨,认为庾岭梅景在梅文化史上 有着独特的地位[32]。赵昶灵等认为,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 键审美属性,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 美客体有 3种存在状态,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 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相应地,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 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并主要体现为“优美” 和“壮美”2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 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 要是指,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33]。陈 秀中、王琪对中国古代文人有关梅花最有代表性的诗词 曲文赋谱等进行分析研究,以寻找中国人赏花趣味和赏 花审美评价标准的规律性[34]。金荷仙、华海镜通过对历代 咏梅诗文、图画的考察研究,力图从美学的高度来揭示梅 花的美学价值[35]。舒红霞把梅花看作宋代女性文学异彩 纷呈的审美意象,认为宋代女性文学以女性独特的情感 经验、审美认知和艺术创造,描绘了宋代梅苑别具特色的 亮丽景致,再现了宋代女作家生命个体独特而又具有时 代共性的文化精神[36]。 兰花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共赏的花卉。我国是 世界上栽培兰花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兰花的高雅圣洁,代 表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文明[37],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 着独特的、深情的联系[38]。周建忠从兰花的鉴赏与品评、 兰花的语义学折射、名人的兰花情结、兰文学系列产品鉴 赏、历代绘兰名画欣赏、历代兰谱叙要等方面入手,较为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兰文化[39]。 菊花是我国原产的著名花卉品种,因其生长习性和在 中国传统节庆中的重要作用而被赋予重要的文化内涵[40]。 菊从最初的药用花卉,到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花卉, 其文化意蕴逐渐显现,从而使菊成为不同境遇中的文人 的象征,赋予了菊丰富的文化内涵[41]。毛静在广泛搜集历 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尝试以历史发展为线,结合社会 学、花卉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比较前人在菊花文化方面的 研究成果。将菊花文化尝试按文化的物态特性、行为特 性、精神特性 3个维度对大量的素材进行了系统分类与 分析,对我国传统菊花文化模式和特点做了系统的论述。 同时,探讨了 3个维度之间的理论关系及其在菊花文化 中的应用[42]。戴思兰回顾了中国菊花品种形成的过程和 中国菊花走向世界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使 中国菊花在今日世界花卉园艺舞台上发挥作用[43]。 荷花作为观赏花卉,其色彩艳丽,风姿幽雅,以及全身 是宝的多功能特性,产生的文化现象也自然是多元的[44]。覃 召文认为,莲荷原型的文化蕴涵的发展经历了正、反、合 3 个基本阶段,在中国早期艺术中,莲荷原型向人们展示的 首先是它的生殖一生命底蕴,张扬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 而从楚汉到魏晋期间,莲荷的形象添加了哲学—宗教蕴 涵,并被赋予了仙风道骨,渐具了净土境界,而在这一蕴 涵产生的同时,它的艺术一美学蕴涵也就渐趋成熟,并成 为文艺追求的一种境界。莲荷原型的三重蕴涵体现了原 型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入地考察这一结构系统,对于研究 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有着普遍的意义[45]。俞香顺通过研 究荷花佛教寓意在唐宋的演变后发现,荷花在佛教中象 征着“不染”、清净,有“不著不染”与“著而不染”2种发生 途径。中唐以后,随着佛教的变化、禅宗的兴起,荷花“不 染”的发生途径呈现了从“隔”(“不著不染”)到“即”(“著而 不染”)的总体态势。到了宋代,理学家以儒解禅,对荷花的 “不染”进行本体思考,指出“向上一路”,荷花成为士大夫 人格象征。此外,在中国文学中,“青泥莲花”特指有才德的 ,这是荷花佛教寓意在中国“向下一路”的发展[46]。 张乐初等对茶花文化的定义、中国茶花文化的发展阶 段、内容与特色以及对外传播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 理,并出版专著献给2003年国际茶花协会金华大会[47]。 刘伟龙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于花文化与桂花文化的 形成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认为,桂花文化的发展基 本上是与中国园林发展历史一致的。中国传统桂花文化 81 中国园林 主要表现形式是花语花趣、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及其物质 属性等多个方面[48]。 廖开顺研究了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的关 系[49]。丁小兵从意象主题史的角度对杏花展开全方位的 文学、文化研究,也藉此去解读民族文化心理、时代审美 理想、文人心理结构、主体创作情感等问题[50]。姜楠南、汤 庚国研究了我国海棠与名人的故事、与海棠有关的文化 艺术活动及海棠的广泛用途,初步探讨了海棠的花文化 内涵[51]。 也有学者对中国画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及其 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经过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描述 与赞美,“四君子”已成为中国最具平民化又最具崇高化的 物质与精神载体。在相当多的优秀人物身上,隐现着“四君 子”的精神特质,并影响其价值取向及生存方式[52—54]。把某 种植物上升到人格化的程度,并将其作为模仿的对象,这 是中国文化中极为独特的现象。 3 花卉食用文化研究 鲜花色、香、味、型俱佳,对人体具有营养、美容和食 疗价值,悠久的食花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花文化[55]。 刘怡涛、龙春林从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观 点,探讨、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普遍具有的食用花卉 现象。从地理因素、保健因素、文化因素、原住民等多方面 分析探讨其对食用花卉的影响。他们认为食花文化的研 究不仅有利于开发食用花卉资源,而且对于民族文化多 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56]。此后,他 们又应用民族植物学的

  ,对云南各民族食用的花卉 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云南各民族对植物花 的食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喜爱,食用过程中的加工方法和 烹调技巧都各不相同,食花的部位也有所选择。还对食花 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不同民族之间食用花卉的异同 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食用花卉的开发利用前景[57]。 他们还专门对拉祜族的食疗花卉进行了探讨,认为他们 的食疗花卉知识形成有着特殊的医药和文化背景以及朴 素的早期传统民族医药特征;拉祜族民间普遍存在的花 卉食疗现象,具有原住民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 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探讨了拉祜族传统文化与当地自 然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认为今天拉祜族聚居地 还保留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和物种,与他们对自然资源的 管理与合理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58]。刘怡涛、龙春林 2位 学者对于云南少数民族的食花文化所进行的实地调查和 连续性深入探讨值得关注,并且开少数民族的食花文化 系统性研究的先河,他们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值 得借鉴。 沙平从我国“鲜花入馔”的历史谈起,对滇西的大理 白族地区的食花文化进行了研究[59]。李秀对云南普洱(思 茅)的食花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普洱(思茅)许多 地方都有食用植物花的习惯。有的既做蔬菜食用,又有一 定的医疗作用,还有的集观赏和食用为一体[60]。 花文化被列入民族植物学关注的范畴。龙春林、王洁 如在其论文中简要介绍了民族植物学的性质、研究现况 及其在经济、生态、环境和学术上的应用情况多宝体育。民族植物 学的社会价值通过其在增强民族自信心、伦理学和知识 产权等方面的作用得以论证。民族植物学的文化价值具 体而生动,体现于种种直接的植物文化现象(如植物礼仪 文化、食花文化、树叶信、草药文化等)和宗教行为(如植物 图腾、树神崇拜、神林崇拜等)。通过对民族植物学的经济、 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分析,认为民族植物学对于 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61]。 4 花卉旅游研究 笔者认为,花卉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具有 “色、香、姿、韵”4个方面的旅游审美意义[62]。花卉的旅游 审美意识产生于游人对花卉的兴趣,是游人从形式快感、 移情作用和花卉应用 3个方面进行体验感受的,花卉在 旅游中的审美特征,包括其自身的形态之美、意境之美、 精神之美和生态之美[63]。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花卉 文化被不断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的游人青睐花卉旅游。 因此,花卉旅游成为会展、节庆、生态旅游中的新兴旅游 项目,发展前景极为广阔[64]。 云南省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旅游业 是云南省主要的支柱产业;云南花卉业经过近年的努力, 积累了较多的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杨萍、李云霞在 分析上述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阐 述了花卉业对促进云南省旅游经济增长的可能性[65]。云 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具备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 在一些问题。忽视文化力的巨大拉动作用是云南花卉产 业发展面临瓶颈的症结所在。因此,云南花卉产业要实现 自身的升级和发展,就必须以文化为切入点,突显花卉产 业本身的文化内涵,利用旅游文化和饮食文化推动云南 花卉产业上台阶[66]。孟莉娟、李景初认为,花卉产业是河 南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已有相当的品牌效应,花卉旅游 因其资源丰厚具有优越的发展潜力,同时还伴之以河南 深厚的区域文化。实现以花卉为主题的河南旅游业生态 旅游战略是必然选择[67]。 茶花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极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是花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巍、王小德、周小洁、谢云 通过对浙江金华发展茶花文化旅游的探讨,并结合金华 的茶花资源、茶花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等,认为发展茶花文 化旅游产业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和生态价值。茶花文化 82 中国园林 旅游将成为继森林旅游、花卉旅游、兰文化旅游后又一个 研究的热点[68]。钟扬、王力峰、王协斌认为随着兰花产业 的迅速发展,以体验兰花文化为主的兰花旅游逐渐成为 人们喜爱的一种旅游形式[69]。另外,鉴于梅花、荷花、牡 丹、芍药、桃花等传统名花在节事旅游和旅游景区形成中 的重要性,相关研究也会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5 结 语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得出,目前我国的花文化研究多数 集中在总论性的研究方面,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花卉文 化研究体系;而对于花卉文化的分论性研究不多,主要集 中在对中国传统名花的研究上,尤其以对梅花、兰花、菊 花、荷花、牡丹、山茶、海棠等研究居多。这种现象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花卉的应用研究方面,以花 卉食用和花卉旅游为代表,并随之形成花卉食用文化与花 卉旅游文化。对于花卉食用的研究多以少数民族的食花习 俗作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食用花卉的开发利用方面。花 卉与旅游的结合多以举办花卉节庆或会展的形式来吸引 旅游者,达到促进当地旅游收入增加、提高当地知名度和 美誉度的目的,是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中国目前的花卉文化研究出现了很多较为深入 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以下方 面较为突出:(1)现有研究多从文学、史学和艺术学的角度 探讨花卉文化的内涵和发展等问题,很少从自然科学的 定量研究方面探讨花卉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以自然 科学的研究体系探讨社会现象是现代的主流趋势之一。 (2)目前对于花卉应用方面的研究还在宏观的经济产出思 维束缚之下,注重采取大众化多宝体育、产业化的方法,而对于花 卉的精神价值创造研究还不多见。将来的研究方向会朝 着更加关注花卉文化对于人类生活的精神影响和精神价 值的创造方面发展。(3)在花卉消费的研究方面,科学的调 查研究工作还需要加强,目的在于了解花卉在人们日常 生活中的用途和将来可以开发的新的应用领域,尤其是 花卉旅游是将花卉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内涵相融合,并且 可以结合花卉食用文化进行开创性开发利用的领域,具 有光明的发展前景。(4)目前还没有正规的关于花文化的 专门研究机构多宝体育。应成立研究机构,建议出版《中国花文化》 杂志,并在条件成熟时设立中国花文化研究基金和花文 化奖,以提高人们对我国花文化的认识,直接培育和弘扬 花文化,以期花文化不断得以振兴。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花卉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 [2]闻铭,周武忠.中国花文化辞典[M].合肥:黄山书社,2000. [3]周武忠.试论花卉与文学 [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7(3): 22-26. [4]周武忠,周晓峰.全息规律与花卉审美[J].花木盆景,1988(3): 21-22. [5]周武忠.花卉美与花卉欣赏[J].美与时代,1988(3):16-18. [6]汪菊渊.中国花卉文化·序[M]//周武忠.中国花卉文化.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2. [7]陈俊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1996. [8]王福.悠久的历史传统 精湛的插花艺术[J].中国花卉园艺, 2001(8):6-8. [9]岳海云.中国传统花卉艺术漫谈 [J].美术大观,2007(5): 76-77. [10]黎佩霞.关于中国插花艺术起源问题的探讨[J].广东园林, 1991(4):28-30. [11]朱利民.唐代花道[J].人文杂志,1992(3):106-108,120. [12]王瑛珞.生活无处不飞花──花文化初探 [J].唐都学刊, 1994(3):41-45. [13]王瑛珞.花香 酒醇 诗意浓──花文化二探[J].唐都学刊, 1997(1):68-71. [14]陈秀中.中华民族传统赏花趣味初探[J].中国园林,1999(4): 12-15. [15]周武忠.论中国花卉文化[C]//中国花卉协会办公室.1994海 峡两岸花卉发展交流研讨会论文精选.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6]张启翔.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一)———人类关于花卉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1(1):73-76. [17]张启翔.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二)———中国花文化形 成与中华悠久文明历史及数千年花卉栽培历史的关系[J].北京林 业大学学报,2007(S1):75-79. [18]张鸿翎.中国花文化的自然属性及其人文内涵[J].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4-135. [19]黄春.芳心解语———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J].文教资料, 2005(26):84-85. [20]谷艳丽.中国名画与花文化[J].森林与人类,1999(4):29. [21]王抗生.中国传统艺术(植物纹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0. [22]吴涤新.异质文化的交融———日本花道[J].中国花卉盆景, 1990(9):10. [23]姚文清.中日花文化比较———桃花与樱花[J].华侨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3-100. [24]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5]叶卫国.花卉与中西文化浅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 (3):275-281. [26]叶卫国.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西花卉审美特征漫议[J].广东 海洋大学学报,2007(2):99-104. [27]王建刚,于英川.上海鲜花消费的现状与前景[J].上海经济, 2003(5):46-48. 83 中国园林 作者简介: 周武忠 /1963年生 /男 /江苏江阴人 /东南大 学旅游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花卉协会花 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南京 210096) [28]周武忠.南京市民用花习惯研究 [J].南京社会科学,2006 (11):147-152. [29]崔荣荣,魏娜.民间服饰中梅花形态的文化解析[J].装饰, 2006(11):92. [30]陈爱平.宋朝以后文人士大夫的梅花情结 [J].江汉论坛, 2005(5):105-108. [31]林长华.台湾同胞与梅花文化[J].华人时刊,2005(12):61. [32]程杰.论庾岭梅花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梅花名胜丛考 之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46-52. [33]赵昶灵,郭维明,陈俊愉.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J].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9-51. [34]陈秀中,王琪.中国古代文人咏梅赏梅审美趣味的分析研究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101-109. [35]金荷仙,华海镜.梅花赋予中国人的美学价值[J].中国园林, 2001(3):75-76. [36]舒红霞.梅:宋代女性文学异彩纷呈的审美意象[J].大连大学 学报,2001(5):71-73. [37]林元洪.浅议中国兰花文化[J].内江科技,2004(3):58. [38]陈心启.兰花的中国情结[J].森林与人类,2007(5):48-51. [39]周建忠.兰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0]阎艳.“菊”的文化意义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3):130-132. [41]陈蕴鸾.论古代文人与菊的文化内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 业学院学报,2007(2):120-121. [42]毛静.中国传统菊花文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6. [43]戴思兰.中国菊花与世界园艺(综述)[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 报,2004(2):1-5,9. [44]彭镇华.花中真君子———荷花的品质与特征[J].中国花卉园 艺,2001(20):15-17. [45]覃召文.莲荷原型的文化蕴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9(2):72-78. [46]俞香顺.荷花佛教寓意在唐宋的演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3(4):144-150. [47]张乐初,游慕贤,陈德松,等.中国茶花文化[M].上海:上海文 化出版社,2003. [48]刘伟龙.中国桂花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4. [49]廖开顺.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J].怀化师专学报, 1997(3):297-301. [50]丁小兵.杏花意象的文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5. [51]姜楠南,汤庚国.中国海棠花文化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57-61,70. [52]徐华铛.中国竹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3]李世东,颜容.中国竹文化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3. [54]张中华.中国画中的“四君子”及其文化内涵[J].贵州大学学 报(艺术版),2003(1):92-95. [55]杨世诚,郑兆芳.食花文化与鲜花资源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 与营养,2006(3):26-28. [56]刘怡涛,龙春林.云南各民族食用花卉中的人文因素[J].自然 杂志,2001(5):48-53. [57]刘怡涛,龙春林.云南各民族食用花卉的初步研究[J].云南植 物研究,2002(1):42-57. [58]刘怡涛,龙春林.拉祜族食疗花卉的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 学报,2005(4):51-56. [59]沙平.大理地区的食花文化[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8): 12-13. [60]李秀.云南思茅民族食花植物[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6(3):10-12. [61]龙春林,王洁如.民族植物学──社会及文化价值初探[J].植 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4(2):45-50. [62]周武忠.论花卉的旅游审美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2(5):57-63. [63]何丽芳,周本贤.论花卉在旅游中的审美特征[J].怀化学院学 报,2003(4):22-24. [64]何丽芳.试论中国花文化与旅游开发 [J].湖南林业科技, 2003,30(1):29-31. [65]杨萍,李云霞.花卉业与云南省旅游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 索,2006(9):102-104. [66]成卓.文化因素与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模式的塑造[J].宝鸡文 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57. [67]孟莉娟,李景初.河南花卉旅游开发优势与策略分析[J].河南 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64-66. [68]周巍,王小德,周小洁,等.浙江金华茶花文化旅游的开发前 景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473-1474,1476. [69]钟扬,王力峰,王协斌.浅析兰花文化旅游开发[J].辽宁行政 学院学报,2007(3):111-113. 84

  本文档为【中国花文化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应用]四年级寒假生活指导配山东教育出版社答案仅供家长检查参考日照启新教育

  超声科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复合妊娠的临床价值)

  2015—2020年江苏省高考统招各批次招生计划与录取人数汇总表(艺术类)

  更改配比和克重时的操作细节及特殊产品(R100、T100、提花) 的工艺设置及操作注意事项--孙健

  2015—2020年江苏省高考统招各批次招生计划与录取人数汇总表(艺术类)

  更改配比和克重时的操作细节及特殊产品(R100、T100、提花) 的工艺设置及操作注意事项--孙健

  第一二三单元阶段素养检测(提高卷)三年级数学下册高频考点易错题北师大版

  基于土地综合整治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索——鹰潭市余江区马荃镇霞山村村庄规划

  2020年沈阳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基础(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终极预测五套题

  《全新版大学英语阅读教程》通用本1-2册课后练习答案

  你太有才了!--赵本山春晚小品台词-宋丹丹新口头语 - 演讲致词(节日庆典)-_1406

  用友T3,用友T6,用友U8账务对账不平-总账明细账不平、辅助账总账明细账不平

  你太有才了!--赵本山春晚小品台词-宋丹丹新口头语 - 演讲致词(节日庆典)-_1406

  用友T3,用友T6,用友U8账务对账不平-总账明细账不平、辅助账总账明细账不平

  《92 液体压强-93 气体压强》2011年提优拓展训练[精心整理]

  北师大版2021-2022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一)(II)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