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体育水石设计合伙人张淞豪谈生态贡献 首届LA风景园林奖获奖单位专访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11-24 05:33:39    浏览:

[返回]

  开云体育在2023 第二届LA风景园林奖申报之际,《风景园林》杂志邀请到首届获奖单位代表,分别以生态贡献、社区贡献、人文关怀和创新探索4个奖项类别作为切入点,与设计师共同探讨当今风景园林实践领域需要被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通过观察、感知、探讨,使获奖的优秀实践项目成为反哺未来的知识与经验。

  首期专访我们邀请到水石设计合伙人张淞豪先生,水石设计在首届LA风景园林奖中申报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项目荣获生态贡献卓越奖,获得评审团的广泛认可。

  从业近20年,期间主持的项目曾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WAF世界建筑节奖、ASLA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综合设计类荣誉奖、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奖、IFLA Asia-Pa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s、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世界景观建筑大奖等国内外荣誉。

  在城市更新、精品住宅、商业办公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多宝体育。设计方面始终倡导设计创造价值,坚持设计解决需求,强调设计可实施度,以及建成效果的高还原度;主张设计全过程管控,从概念设计多宝体育、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乃至实施阶段,均需要设计师全面参与;认同设计需要丰富知识结构的支撑,除建筑、规划专业知识,设计源泉还可能来自政策、市场、经济、艺术等,跨界式设计领域面临的新机遇。同时积极致力于市场化景观设计思考,推动情景化、功能化和科学化的景观设计哲学。希望通过设计使空间、人、环境、情境高度关联,促使人与自然相融共生,让景观学会呼吸。

  在首届LA风景园林奖中,贵单位主创的项目“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获得生态贡献卓越奖,请问您认为当下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在生态贡献方面有哪些需要被风景园林师广泛讨论和关注?

  首先感谢LA风景园林奖,水石设计非常荣幸在2021年首届就收获了多个奖项,包括生态贡献卓越奖多宝体育。谈到对生态贡献的理解,以从业者的角度,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第一点是现在国家一直在推低碳,从设计角度生态贡献目前广泛提到的是可持续性的低碳设计。不仅是常规意义上的使用可持续材料和低碳材料,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方法去减少人们对环境不利的影响,保持本身自然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低碳设计、减少消耗、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等方面。虽然可持续设计和低碳设计在国内已经推广多年,但是真正在一线设计项目里面去执行和应用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何快速地把低碳设计的方法论形成体系并应用到一线的设计层面是我们着重需要思考的。

  第二点可以总结为可持续交通或者叫智慧城市。风景园林师如今的角色是什么?风景园林师需要有更多城市规划的逻辑,或者是跟城市规划师和交通规划师合作,确保在风景园林设计板块与城市的交通规划是协调一致的。例如上海黄埔滨江现在在做三道合一,其实也能看出政府在鼓励多模式交通,从而满足不同的出行方式,让人们更多地通过步行、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和绿色节能电动车、公共交通等解决出行,在行为模式或是规划设计逻辑上实现替代的可能性。荷兰作为自行车王国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但对于我们国内这么大的城市来说,想做到这种程度还需要过渡期。

  第三点是教育理念的传播。《风景园林》创立了以LA命名的风景园林奖,隐藏在背后的关键信息在我看来是“教育”,这在生态贡献板块很有必要。我们现在全民都在说要共建多宝体育、共同参与,社区的参与和教育是提高我们未来生态贡献的关键,我们用了可持续的方法,使用可持续的材料,但最终如果使用者没有对这些产生共鸣,那么我们前面做的工作可能在某一刻就会停滞或无法推进。在项目初期设计时应该考虑共享和共建,在后期更多的是要跟社区和使用者通过一系列讲座、座谈或者是教育活动促进居民和公众对生态系统和可持续设计的理解和参与,从而达到全民参与生态贡献。对于设计师来说,项目的长期监测和维护也是生态贡献很关键的一点,我们要考虑的不只是项目的初期设计阶段,更应该考虑的是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同时要监测它的环境变化,在不断的监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修正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

  综合来讲,风景园林师需要从多维度思考问题,最大化参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我们不仅是项目的设计者也是实践者,是可持续发展或是低碳理念的传播者,甚至是项目的监控者,最后才能实现所谓的“贡献”。

  您如何理解生态贡献奖的评选维度和评奖标准?您认为上一届获奖的项目在生态贡献方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从我的理解来讲,LA风景园林奖的评奖维度“自然、美学、人文、探索”这四个关键词已经非常饱满了,只是说这四个关键词在不同奖项类别里面的占比和侧重点不同,我也看了首届获奖的那些项目,水平很高颜值也很高。上一届获奖的项目有从生态修复、低介入、可持续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大理洱海生态修复那个项目。洱海我在前期环境整治之前、中期民宿爆发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之时、后期洱海周边片区修复完成的不同阶段我都去过,获奖单位提出的基于“保护+”的滨水景观生态实践在这个项目中可以真正落实,最后实现水体的净化与恢复,是让我比较震撼和印象深刻的。

  回归到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这个项目,在生态贡献方面最大的特色其实就是生态理念的传播。这个项目是在长春最核心地段的一个将近34公顷的城市公园,设计的主旨叫“共生”。我们当时为什么会提出“共生”这个概念,第一个原因是曾经它有近30年是被围墙围住的,市民没有办法进入到场地里面,但场地里面植物长得很好,枝繁叶茂,当我们在设计之初进入这块场地时感觉我们做什么都会破坏这块地,但它作为城市的绿肺又没有给城市发挥它的职能,所以这里面我们当时讨论最多的就是做与不做。为了使它对城市和周边居民提供更多价值,我们以更加融洽的设计逻辑,通过更长时间的研究调研,最后提出来“共生”的理念。

  这么多生命体在34公顷的场地里面共同生活、共同生长,是我们在设计时着重考虑的方面。我们在设计之初跟当地的人们沟通,他们也觉得这里是城市的一块宝地,不能因为开发给场地带来破坏,我们将设计思路与周边居民进行交流,产生了知识的传播,是影响这个项目后期真正运营时周边居民行为方式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时我们尊重场地原有的文化记忆,把场地原有自来水厂的风貌做了最大化保留,对本身比较有价值的建筑做了修复和保护,同时在项目里也融入长春作为工业城市的印记,包括雕塑和公共标识系统等等,通过对周边的调研和对老物件的收集,让来到这个场地的人们可以追溯到过去在自来水厂里生活的点滴。

  最后总结下来,我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共生性,在建成以后做了持续监测和后评估,构建了动物栖息廊道,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对场地、城市和市民都带来积极广泛的影响,实现了我们当初设计的愿景。

  您认为LA风景园林奖在当代中国本土风景园林实践的发展中应该产生怎样的意义?承担怎样的责任?

  LA风景园林奖的意义和影响力无疑是非常好的,首先一点是大大促进了我们行业的提升。这个奖项的设立初衷是激励也好,或者是鼓励本土风景园林师也好,至少他们会认为做出来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具有学术地位的官方奖项中是得到认可的,这也会不断激励我们提升我们的设计和执行能力,向着更高阶的方向前行,也很大程度鼓励了众多从业者,使他们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点,LA风景园林奖加强了行业间的交流合作。获奖项目会在行业里形成广泛的认可,有助于不同地区风景园林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甚至会通过线下论坛使大家汇聚到一起碰撞出更多火花,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更有助于未来呈现更多样化的案例实践。

  第三点是可以让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在社会层面得到认可,通过杂志设置的LA奖和媒体的广泛传播,实现了社会认知的普及或者行业的传承,让更多人了解风景园林师在做什么。

  总的来讲,LA风景园林奖在我们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内是个很重要的推动力量,最重要的是激励设计师对于项目和品质的追求,促进未来良性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未来各地风景园林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像国外的ASLA是把上游下游的设计机构、设计师包括学术、商业化的公司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串联在一起,那我们中国本土有了LA风景园林奖,相信我们距离实现行业串联的可能性也不远了。

  贵单位参与首届LA风景园林奖申报的项目获得卓越奖的感想?您对正在征集的第二届LA风景园林奖有何期待?

  首先还是要感谢主办方,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我们今天获得这个奖项的可能性。水石设计在首届一共4个项目获奖,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一段经历,代表了对水石设计团队的认可,也标志着我们这些项目本身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实现了贡献的可能性,这也会激励我们不断向更高阶、更高追求、更卓越的设计去努力,希望可以打造更多高水平、高品质、可持续的景观项目。

  这个奖项本身背后带来行业的推动是无法估量的,在从业者看来,我们也需要在可持续或者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获奖的项目可以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有助于我们行业或者从事相关行业的设计师能有更明确的未来导向。同时我也希望未来在国际舞台上,LA奖能够得到认可,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成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风向标。最后对于第二届LA风景园林奖我期待能够继续推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通过杂志和媒体平台展示出中国风景园林师的创造力和价值观,也祝《风景园林》越来越好!

  *采访内容为设计师对LA风景园林奖阐述的个人观点,由设计师及其所在单位授权组委会发布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是城市再生项目,项目原址是一座占地面积超过 34 公顷,有着 80 年历史的水厂,通过改造及功能置换,其成为了生态优先的城市历史文化艺术公园。

  设计中,最大程度保护和复建生态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大程度利用原有水厂设施,建立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统,最大程度尊重了历史痕迹,强调梳理城市历史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设计突出三方面特色,首先,以景观思维统筹了规划、建筑、景观、艺术装置等多专业;其次,景观设计突出系统性,形成了慢行系统、原址动植物生态系统、水生态自净化系统;再者,严格控制设计强度,突出功能化、人文感。

  “水石设计”成立于 1999 年,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和综合性的设计平台。平台包括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水石景观环境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水石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水石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等多家设计机构。总部位于上海,设有重庆、深圳、苏州、合肥、昆明、青岛、卓时水石分公司,并在西安、南宁多宝体育、贵阳、武汉、香港、伦敦等地设有办事处,员工涵盖了建筑、景观、规划、室内、工程等相关领域约上千人。

  水石设计拥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资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资质、城市规划编制甲级资质,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城市服务工程甲级资质,其核心技术能力涉及精品人居、城市综合体、产业园区、城市再生、公共景观、城市规划、文化旅游、历史保护等类型;服务范围涵盖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及室内设计等多专业和全过程的设计及咨询服务。

  水石设计倡导精细化和一体化设计,强调价值挖掘、产品创新、品质稳定度,以及设计图纸与建成效果的高还原度。近年来水石作品多次获得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ASLA、IFLA、MIPIM、LI Awards、ICONIC AWARDS 等国内外荣誉。目前水石建成项目覆盖全国180多个城市,并与万科、绿地、中海、龙湖、金地、保利、华润等众多知名房地产企业建立了客户合作体系。与中国房地产 Top20合作业务占比达45%;与中国房地产 Top50 合作业务占比高达75%。同时与多家政府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