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赏价值到健康裨益: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必读多宝体育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1-09 07:46:56    浏览:

[返回]

  开云体育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绿地对人群健康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随后从鼓励体力活动、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社会凝聚力和提供生态系统调节/支持服务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绿地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途径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研究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健康导向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1)提升城市绿地的可获得性;2)提高城市绿地的可达性;3)增强城市绿地的可视性;4)优化城市绿地的空间要素组成;5)构建网络状城市绿地空间格局;6)降低城市绿地对人群健康的消极影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与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已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栖息地。然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和人群健康问题。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 [1] ,也是居民亲近和感受自然的重要场所,能够缓解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改善人群健康 [2]~[4] ,但目前关于系统构建城市绿地与人群健康之间复杂潜在作用途径的相关研究仍显欠缺 [5]~[7] ,这直接阻碍了城市绿地系统在规划设计层面的策略实施 [8] 。

  本文通过论述城市绿地对人群健康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构建了城市绿地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途径理论框架,最后从实践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和启示,以期推动实现自然解决方案的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9] 。据此可将“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目前已有大量文献通过实验研究、典型案例研究或追踪调查等方法探索了城市绿地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城市绿地能够降低人群罹患慢性疾病和临床疾病的风险,进而降低人群死亡率。现有研究也表明绿地与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肝癌、慢性乙肝等临床疾病的发病率有很大关系 [10] 。此外,城市绿地能够降低人群罹患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如肥胖症、糖尿病等 [11] 。

  居住区周边的绿地面积(或可达性)与居民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密切联系。现有文献讨论了城市绿地对特定精神疾病的缓解效应,主要包括焦虑症 [12] 、多动症 [13] 多宝体育、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 [14] 多宝体育。同时,大量文献通过实验设计和自我报告等方法表明绿地体验(活动)能够提升情绪积极性。

  城市绿地提供了社区居民社交活动的空间,能够促进社会互动,进而增强居民归属感、支持感和参与感 [15] ,促使居民感悟生活意义 [16] ,增加场所依恋性 [17] ,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资本,促进人群的社会健康。

  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城市绿地偶尔也会对人群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包括:1)城市绿地中某些植物的花粉传播会导致过敏性疾病 [18] ;2)城市绿地(尤其是水体周边)中的蚊子会加速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19] ;3)因城市绿地的维护工作而造成的伤害 [20] 。

  绿地能够充分地“暴露”(exposure)于城市居民之中,是其实现各类健康效益的基本前提和必要途径。可衡量城市绿地“暴露程度”的指标包括:

  可获得性:通常表示为一定范围内的绿地总量(主要指绿地总面积或面积占比)或一定范围内的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21] ,适用于描述城市绿地所能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

  可达性:通常指到达公园绿地的距离或所耗用的旅行时间,往往通过ArcGIS来估测居住地和公园绿地之间的欧氏距离或网络距离 [22] ,或通过网络地图的API接口获取出行时间值,更多被用于评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健康效益多宝体育。

  可视性:指居民通勤出行时或者其住宅附近绿地的可视情况,通常借助调研问卷的自我报告形式或Google地球街景模式等方式获取 [23] ,常被应用于以注意力恢复理论和压力缓解理论为基础的科学问题上。

  城市绿地促进人群健康的作用途径理论框架主要包含鼓励体力活动、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社会凝聚力和提供生态系统调节/支持服务4个方面。

  居住在(或易于到达)有一定活动设施的城市绿地附近对健康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鼓励居民开展散步、慢跑等体力活动 [24] 。在城市居民三大活动领域(工作、交通和休闲)中,城市绿地主要通过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和休闲(运动或游憩)促进体力活动。多项研究证实,在绿地上开展的体力活动比在其他环境(如室内)中的活动更具健康效益 [25] 。

  在城市绿地进行体验(活动)后,人群能更好地消除疲劳多宝体育、缓解压力,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实证表明,居住在绿地周边的人群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较低,恢复能力更强,且更能集中注意力。大量研究通过参与者自我报告,统计绿地暴露度与各类健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证实了绿地体验(活动)能够改善睡眠和减轻压力 [26][27] ——二者是人群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主要因素 [28][29] 。

  社会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机制影响健康: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社会影响,以及社会交往(联系) [17] 。城市绿地(尤其是社区公园)能够提供居民社会交往所需的公共空间,促进人群或邻里之间频繁的社会接触和联系,提升群众参与感,进而为其带来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 [30] 。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生态系统健康”概念 [31][32] ,即城市绿地通过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促进人群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以调节服务为例多宝体育,城市绿地能够通过净化空气和水体、降低噪音、调控雨洪、缓解热岛效应等方式降低人群感受到的环境压力;就支持服务而言,城市绿地中丰富的微生物组能够增强使用者的免疫系统,进而减少过敏性城市疾病的发生[33]。

  在城市规划初期,尤其是新城规划建设阶段,应设定合理的绿地评估指标,提升城市绿地的可获得性,满足人与自然的交互需求。

  客观情况下(即居民没有明确的绿地接触意图时),300~400m是绿地布置的距离阈值区间 [34][35] ,超过这一阈值区间,居民的到访意愿将会大幅下降。这一数据可作为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的参考。

  若新建大型绿地难度大,可增加以社区公园和街旁游园为代表的小型绿地建设,提升绿地可达性、改善城市居民健康 [36] 。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考虑,明确绿地景观的视觉焦点与人群活动的主要观赏面,加强绿地对周边环境的视觉呼应,特别是在居住区、办公区及商业区等人群活动密集的空间中。

  若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标志性景观(如观光塔等)的背景,其设计形态应与城市标志性景观的视觉焦点相融合,使人们在观赏时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绿色视野 [37] 。

  加强人行道两侧的绿色环境营造,鼓励采用以攀缘型绿植为主的垂直绿化模式来装饰两侧围墙和建筑立面。

  自然植被与水景往往具有较好的生理和心理恢复作用,硬质铺装和建筑则往往不利于注意力恢复 [38]~[40] 。因此,规划设计师应合理配置城市绿地内部的“硬质”与“软质”空间要素组成,兼顾活动空间使用和缓解精神压力的需求。

  网络状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和公园系统可达性高,能以线性游憩型绿色开放空间(如绿道等)作为纽带连接各个绿地斑块,可在最大程度上鼓励慢行交通与体力活动。

  网络状的绿地结构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1] ,从而促进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

  如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明确城市树种的选择标准,以控制使用某些会大量传播花粉的物种数量,从而减少某些因绿地植被传粉所导致的过敏性疾病。

  未来研究在进一步深入探索城市绿地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潜在途径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绿地的健康实践,提出更多面向提升人群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规划设计应对策略。如通过绿地的组成(绿地植被种类、绿地中的水体、活动设施等)与配置(绿地的类型、大小、形状等)对人群健康实施“主动式”干预,让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更大的健康效益。

搜索